close

  關註理由
  重大案件總在不經意間發生。快餐式的閱讀後,案件又會不經意間從你腦海消逝。其實,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報》案件版都會推出“案件特稿”欄目,為你解讀上周重大案件,體會其中法理情。
  上周,法國巴黎遭遇恐怖襲擊。絕望、驚恐,血色陰影下,人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恐怖主義反人類本質。在憤怒之後,我們需要反思,還要多少生命的逝去,才能找到國際反恐之路?
  □本報記者陳曉英
  法國一年中有兩個打折季,一個是冬天一個在夏天。2015年1月7日是法國冬季打折季的第一天,如果不出意外,所有的人都會衝到商場大量採購。
  然而,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國人並沒有等來歡樂的“購物季”,卻等來了一場震驚世界的血腥屠殺:位於法國巴黎市區的《沙爾利周刊》雜誌社總部遭到一伙手持衝鋒槍和火箭炮的武裝分子的襲擊,導致12人死亡,多人受傷。
  這是法國本土40年來遭遇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起恐怖襲擊。
  震驚、憤怒、悲傷、憂懼……種種負面情緒,流淌在人們心頭。恐怖主義再次以赤裸裸的殺戮證明瞭自己反人類的屬性。
  法國血色一幕
  襲擊者的冷靜令人不寒而慄
  據法新社報道,當地時間2015年1月7日11時20分左右,兩名身著特種部隊制式服裝的蒙面襲擊者手持自動步槍,闖入了巴黎第十一區尼古拉斯-阿佩爾街6號,並大喊“這裡是《沙爾利周刊》雜誌社嗎”。
  事實上,這裡只是《沙爾利周刊》存放檔案的地方,而不是辦公區。在意識到找錯地址後,兩人迅速離開,走到旁邊的尼古拉斯-阿佩爾街10號,即《沙爾利周刊》雜誌社的辦公區域。隨即,槍聲打破了巴黎街頭的平靜。
  雜誌社一名接待人員最先被打死。兩名襲擊者隨後來到二樓,闖入會議室。當時,雜誌社的編輯和漫畫家正在舉行編務會。一名警官、一名訪客以及8名雜誌社工作人員和編輯中槍身亡,其中包括雜誌主編、知名漫畫家斯特凡納·沙博尼耶。
  據美國CNN報道,一名醫生對媒體說,他從此次襲擊案的幸存者口中得知,槍手在雜誌社行凶前,逐一問名字,在確定“正身”後,才大開殺戒。
  “兩人開槍,冷酷地殺死了會議室里的所有人,包括一名負責保護特凡納的警官,這名警官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法國警方一位消息人士說。
  警方工會發言人克裡斯托弗·克雷潘說,襲擊者有著明確的襲擊目標,“直接對準特凡納及其警方安保人員,立即把兩人殺死,再向其他人開槍”。
  《沙爾利周刊》的漫畫家科琳娜因為送女兒上幼兒園而晚來了一會兒,她到了之後,正好遇到了襲擊者,她藏在桌子下麵躲過了一劫。“襲擊者說著非常流利的法語,他們說他們屬於基地組織。”科琳娜回憶說。一名目擊者表示,他聽到襲擊者大喊“我們已經替先知穆罕默德報了仇”。
  事發當天11時30分左右,警方接到報警,出動警力趕往現場。然而,根據目擊者拍攝的視頻片段,襲擊者行凶後似乎並不急於逃走。按法新社的說法,襲擊者在襲擊過程中展現出的冷靜令人“不寒而慄”。
  離開雜誌社後,襲擊者向經過的警察巡邏車輛開火。在視頻片段中,兩人看上去十分隨意地在馬路上尋找是否還有襲擊目標,隨後走向一名受傷倒地的警官。一名歹徒喊道:“你竟然想殺死我!”然後開槍將這名警官打死。
  一些專家說,從整個作案手法判斷,嫌疑人顯然受過專門訓練,事先有著周密計劃,這與此前發生的“獨狼式”恐怖襲擊存在很大區別。
  《沙爾利周刊》雜誌社遭恐怖襲擊傷痛未平,1月9日,法國首都再次響起槍聲,巴黎又經歷恐怖血腥的一天。
  從9日上午開始,法國警方在巴黎東北40多公里處的塞納-馬恩省圍困在逃的《沙爾利周刊》血案嫌疑人庫阿奇兩兄弟。當天13時左右,另一名槍手闖入巴黎東部凡森門附近的一家超市,劫持十餘名人質與警方對峙。此人被懷疑是一天前在巴黎南郊蒙魯日槍殺巡警的嫌疑人阿梅迪·庫里巴裡。
  與此同時,庫阿奇兄弟的做法也如出一轍。他們在塞納-馬恩省一家印刷廠內劫持一名人質,負隅頑抗。兩路窮凶極惡的歹徒同時威脅平民生命安全。一時間,法國恐怖氣氛驟升。
  1月9日17時左右,法國警方採取行動,幾乎同時在兩地發動強攻,兩幕警匪大戰結局一致:3名恐怖分子被當場擊斃。不同的是,庫阿奇兄弟劫持的人質安然脫險,凡森門超市內則有4名人質不幸身亡,另有4人重傷。
  隨著3名恐怖分子斃命,緊張的法國人似乎可以暫時松一口氣。但是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告誡法國人,以法國為目標的威脅並未結束。他呼籲國民保持團結和警惕。
  這一警告顯然並非危言聳聽,連日來一系列恐襲事件似乎存在某種聯繫。一位當地居民在現場對記者說,這三天以來發生的事情讓他非常不安,因為他擔心“這隻是一個開始”。
  倫敦地鐵爆炸案
  恐怖主義是所有人的危險
  有人說,這家雜誌屢次刊登取笑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因此招禍。但是,宗教學者也都知道,在世界主要宗教中,沒有任何一種會鼓勵或贊成信徒以隨意剝奪他人生命的暴戾方式對待各種“冒犯”。血案發生後,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穆斯林領袖紛紛發聲,一致強烈譴責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即是明證。
  巴黎恐襲案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這並不是一起漫畫引發的血案,而是極端暴力思想引發的血案。不論發生在世界什麼地方,絕大多數恐怖襲擊事件中,受害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從來沒有“冒犯”過誰。他們只是過著自己的家常日子,卻在超市,在火車站,在酒吧,在某一正常生活著的時刻,遭遇飛來橫禍。這充分說明,恐怖主義是所有人的危險,再安分守己也未必能夠躲得過。
  發生在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案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場嚴重的恐怖襲擊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傷。英國媒體說,這是二戰以來,英國本土遭到的最大的攻擊。
  2005年7月7日,太陽升起的時候,整個英國是在振奮與喜悅中醒來的。前一天,倫敦獲得了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是英國50多年來第一次重新獲此殊榮;同一天,英國作為8大工業國集團首腦會議主席國,主持開幕了G8峰會,讓英國人有一種重溫強國夢的興奮。
  但是,沒有人想到,4名恐怖分子正悄悄加入上班高峰的人流。8時50分,3輛由國王十字站開出的地鐵列車在國王十字與拉塞爾廣場地鐵站之間、東阿爾蓋特地鐵站和埃奇維爾路地鐵站幾乎同時爆炸。約一小時以後,一輛30路雙層公共汽車在附近的塔維斯托克廣場爆炸。
  36歲的黑人婦女格利菲斯正趕往倫敦皇家醫院參加一次工作會議。當她到埃奇維爾路地鐵站時被告知“請離開地鐵”。然後她擠上了30路雙層公交車,上車後聽到有人好像提到利物浦街地鐵站那兒發生了炸彈爆炸,接著就聽到了警笛,一些街道被封鎖,公交車輛必須改道。她在靠近樓梯的座位上剛坐下,就聽到了一聲巨響。“我朝汽車外面一望,看見到處有碎片砸下來。我的背部、雙腿、膝蓋感到有點疼,心裡還在想:還是汽車裡面最安全,盼望汽車重新啟動。”慢慢地,她發現原來是她所乘坐的這輛汽車發生了爆炸!“沒有哭聲,沒有呻吟,也沒有人輕聲說話。記不得有人呼喊,只是死一般的寂靜。我才發現,汽車原來已經被炸得稀爛。我當時傻了”。
  倫敦襲擊事件後,歐洲各國媒體都誠惶誠恐地在頭版頭條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將是下一個受害者?
  事實證明,恐怖主義是不分強權弱勢,不分官員市民,不分黃白膚色,不分宗教信仰,以大街上每一個正常行走的和平居民為潛在襲擊對象。從邏輯上說,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生存的居民,都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對象。
  這不是“強權遭遇恐怖”,而是“人類遭遇勒索”,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敵人。  (原標題:“這一切只是個開始”全球反恐路漫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hfvnctsax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